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简介

发布者: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2-08-22浏览次数:2451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成立于2022年,前身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08年)。学院下设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系、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系,并设有党政办公室、教务科研办公室、学科与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实验实训中心、教育培训发展中心等机构。学院现有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本科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遴选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点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专业,2023年正式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资源循环科学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环境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已连续招收12届硕士生,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00余人;2021年获批“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环境工程专业与德国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20年不间断联合培养双学位本科生(具中方和外方双学位),每年招收约30名学生,采用“3+1.5”联合培养模式,2018年成为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专业,2022年获批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695名,硕士生158人,国际化合作办学本科生132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1人,高级实验师1人,博士45人,硕士生导师28人,“双师型”教师24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江苏省“双创博士”6人、江苏省“双创博士”科技副总14人、江苏省环境应急专家2人,挂职科技镇长团团员4人。学院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聘请了15名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教授及院所、企业工程师为兼职教授,拥有省产业教授8人。

获批电子废物及新能源固废资源化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清洁能源存储与转换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教科研平台8个,拥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和省科技创新团队;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专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30余项;近5年到账经费总计5000余万元,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件,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等省部级奖7项。专业所依托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依托学科支撑,围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减污降碳、“双碳”、“新能源”等国家发展战略,设有拥有固废能源化与资源化、大气检测与污染控制和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3个学科方向。突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特色的基于产教融合的学科布局,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检测和治理、高氯高盐废水治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

学院始终坚持“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理念,注重全面统筹、系统推进、开放融合,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通过设立“绿色科技爱服务站”,开展“生态阳台”绿色科技种植、垃圾分类实地教育、智能绿色回收循环等项目,服务社会生态环境治理,2021年“绿色科技服务站,党建助理社区环境治理”获常州市基层党建优秀案例。支部先后获省高校2019年“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新时代江苏高校三级党组织“强基创优”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2022年)2023年,环境教工党支部获评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资源教工党支部获评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无废”科普系列活动荣获2023 年度常州市优秀特色科普活动。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职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学生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课外作品、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0余项,其中国家级20余项。

未来学院将依托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学科和专业布局,坚持特色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引进来、走出去”产教融合发展,共建“产教科”融合创新平台和基地,创新“人才共育、师资共建、资源共享、成果互促”的合作育人机制,推动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能力。(数据截止日期: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