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学院教师简介-叶招莲

发布者: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2-11-07浏览次数:2455

资源学院教师简介-叶招莲

姓名

叶招莲

性别

职称

教授

学历

博士研究生

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部门

环境系

电话

13584503696

E-mail

bess_ye@jsut.edu.cn



个人简介

叶招莲,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2009年取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201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从事大气颗粒物检测和源解析的研究。苏港澳高校遥感与环境专业联盟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中国能源学会专家组委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江苏省高校国际化品牌专业负责人、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点负责人。获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提名奖、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常州市十佳教授、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常州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大研究计划子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6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0余项。至今,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近5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20项,授权10余项。

主要从事大气中颗粒物组分分析及源解析、大气液相氧化机制研究、工业VOCs气体治理新材料与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承担项目

1. 液相氧化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机制及其对长三角雾霾生消与空气质量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联合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批准号:91544220)

2. 联合等离子体光解新技术的开发及降解废气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51108211

3.大气颗粒有机组分液相氧化SOA形成与老化机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BK20181476

4.生物质燃烧排放S/IVOCs液相氧化机理及贡献评估.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BK20221405

5. 新型准分子光源处理喷涂VOCs废气关键技术研发,江苏省2016年省政策引导类计划(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批准号: BY2016030-15)


代表性论文

1. Li X, Tao Y, Ye Z*. Opt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oxidative potential of aqueous-phase products from OH and 3C*-initiated photooxidation of eugenol.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22, 22:7793-7814

2.Ye Z, Zhuang Y, Chen Y, et al. Aqueous-phase oxidation of three phenolic compounds by hydroxyl radical: Insight into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formation yields, mechanisms, products and optical propertie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20, 223:117240

3.Ye Z, Qu Z, Ma S, et al.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aqueous-phase photochemical oxidation of 4-ethylpheno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85:976-985

4.Ye Z, Liu J, Gu A, et al.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in Changzhou, China,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with offlin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ry,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7, 17: 2573-2592.

5. Ye Z, Li Q, Liu J, et al. Investigation of submicron aerosol characteristics in Changzhou, China: Composition, source, and comparison with co-collected PM2.5. Chemosphere, 2017, 183:176-185.